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枝豆

 一碗連殼的枝豆,已有9克纖維,可滿足每人每日1/3的需求。它含有優良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每碗熱量只有120卡,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及減輕肌餓感。

枝豆鉀質豐富可助排走體內多餘鈉質,從而有助降低身體體液滯留,幫助去水腫,亦有助降血壓。值得一提的是枝豆的維他命K和葉酸比成熟大豆更豐富,每100克枝豆的葉酸佔每天建議攝取量(RDI)近8成,維他命K則佔每天建議攝取量近1/3。

腎病患者
枝豆鉀質豐富,每100克合有436毫克的鉀質,腎病患者需注意食用量。

消化系統功能較差人士
枝豆屬性偏涼,吃太多會使腸胃不適;豆類食物容易引起肚腹脹氣, 消化系統功能較差人士不宜多吃。

原文網址: 毛豆營養|枝豆2煮法最留營養更鮮甜!與1種魚同吃助吸收維他命C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47510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氣節:夏至

經絡穴位養生

內關穴

定位: 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 寧心安神,和胃降逆,緩解心悸、失眠、噁心等症狀。

神門穴

定位: 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屈腕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功效: 清心洩熱,寧神開竅,緩解心煩、失眠、健忘等症狀。

氣節:夏至

飲食篇:酸鹹搭配,祛濕健脾

多食酸鹹,收斂固表: 夏至心火當令,出汗多易耗氣傷津。中醫講「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適當多吃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檸檬等,可以收斂浮陽、固表止汗。鹹味入腎,有助於補益心氣,可適當食用淡鹽水、西瓜等,補充體液。

祛暑化濕,健脾開胃:推薦食用具有祛暑化濕功效的食材,如苦瓜、芹菜、冬瓜、綠豆等,有助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增進食慾。

脾虛的朋友更要注意健脾化濕,可以嘗試以下食療方:·

陳皮薏米湯:健脾祛濕,理氣化痰。 

荷葉冬瓜扁豆湯:清熱祛濕,健脾和胃。 

三豆湯: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養生茶飲:烏梅湯【材料】烏梅10克,陳皮5克,山楂5克,甘草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慢熬20分鐘,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開胃、收斂止瀉。 

烏梅富含檸檬酸、蘋果酸,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緩解因出汗過多導致的口乾舌燥,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單寧酸則能收斂腸道,緩解脾虛久瀉;多酚類物質還能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 

【小貼士】胃酸過多者、經期女性及孕婦慎用。不宜長期過量飲用,以免傷害牙齒或導致痰濕內生;濕熱體質者、糖尿病患者應少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