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父母及照顧者在外時會特別警覺,以防子女發生意外,但卻容易忽略家中的環境,在我們急症室去年處理的兒童創傷個案中,大約三分一的意外都是發生在家中。兒童家居安全,為人父母者必須要知道。
當中最常見的兒童家居意外,包括誤服藥物或日常用品導致中毒、將異物放入身體任何一個部位、跌傷、及燙傷等,尤以跌傷的個案最多,佔整體處理個案約六。
兒童中毒的個案雖然佔整體個案不多,但卻比其他的意外危險。我們經常處理的中毒個案主要有三大類別,包括食物中毒、藥物中毒及化學品中毒。
兒童中毒
(一)食物中毒:主要是因進食變壞食物引起,一般人會認為是因外出用膳導致,但根據本院統計,約七成食物中毒個案是發生在家中;食物中毒的小朋友一般都會有嚴重嘔吐及肚瀉,較嚴重個案或需吊鹽水,但大部分在休息數天後便康復。但亦有少部分嚴重的個案。我們去年曾接收一宗較罕有的個案,一名五歲男孩子出現嘔吐、發燒、抽筋等徵狀而求診,情況較一般食物中毒嚴重,小童家長表示他曾吃雪糕,後來經過一連串檢驗,確診他是因進食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雪糕導致食物中毒,並且引發嚴重併發症「李斯特菌腦膜炎」。
李斯特菌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其引致的死亡率很高,達五成以上,它可以在冰箱的溫度下緩慢生長,未經低溫消毒或處理不當的奶類產品物特別容易受其污染。該名病童因及早發現病患,經過八星期的抗生素治療後已康復出院。
(二)藥物中毒:是兒童中毒中常見個案之一,小朋友主要被藥物顏色及形狀吸引而進食,但大部分藥物是按成人份量設計,一粒藥物對兒童來說,份量亦可能超標導致中毒,若吃了兩至三粒藥物,有機會致命。我們曾接收一個案,小童誤食家人的抗抑鬱藥,導致抽筋、心律不整及呼吸停頓,情況十分嚴重。
因此,家長在貯存及進食藥物時需特別留意,盡量不要在小童面前服藥,並需將藥物放在高處及上鎖的地方,減少兒童接觸的機會;父母亦可向年紀較長(四歲以上)的小朋友解釋,該東西是藥物而不是糖果,不能隨便進食。
近年不少家長都會準備維他命或魚油丸作為子女的保健食品,其顏色及外型吸引,味道亦是果汁或甜味,小朋友喜歡進食之餘,一些家長亦會誤以為是健康食物或糖果,可任由子女進食,曾有個案便是母親認為是健康食物而任由小孩進食了超過五十粒維他命丸。
維生素有水溶性及脂溶性,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B,攝取過量會從身體排出,但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和K,不能排出體外,若攝取過量會積聚在體內,導致多種問題,如肝功能衰竭、骨質疏鬆、嘔吐、脫水等。因此,營養添加劑必須按指示服用,避免因過量服用導致慢性中毒。
(三)化學品中毒: 除了食物及藥物,幼童亦會將其他東西放進口中,曾接觸的個案中有熒光棒內的液體、神燈油等,甚至是潤膚乳液,這些化學物品對身體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一般較為輕微,只需驗血及緊密監察其病情,但亦有一些嚴重個案需要接受洗胃。
異物入體及跌傷
至於進食一些異物,如硬幣、鈕狀電池,甚至鐵釘等,如卡在食道可致流血,或阻塞氣道導致呼吸困難,急症室醫生一般會先檢查硬物的位置,如臨床認為對小童有危險,便會以不同方法或工具如胃鏡取出,如沒有危險則會等候其自然排出。假如兒童的氣道被異物阻塞引致呼吸困難,家長若曾接受急救訓練,可嘗試從後抱兒童,並用拳頭向兒童的胃部擠壓,協助他將物件吐出。
跌傷位列兒童家居意外中的首位,而大部分個案是在平地跌傷,其餘則是從高處如睡床墜下。由於兒童的頭部佔身體比例較大,跌倒時往往是頭部先地。如頭部受創,一般會出現昏迷、頭痛、嘔吐,或抽搐等,家長必須定時觀察,如受傷的孩童出現以上徵狀,便需立即求診;如在一天過後亦沒有徵狀,則其頭部創傷機會不大。
其餘因跌倒而受傷的部位,包括頭皮裂開需縫針讓傷口癒合;從高處墜下則有骨折的機會,如骨折地方沒有移位,醫生主要會透過石膏固定其受傷位置;如出現移位的情況,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燒傷與燙傷
家長可從家居布置上手,以減低兒童跌傷的機會及嚴重性。如使用木地板或地氈,小童跌倒後的受傷情況會較在地磚上輕微;亦應在床邊加上床欄或地上鋪上膠墊,防止跌倒受傷;地板,尤其是浴室,需經常保持乾爽,減低滑倒的機會。
小童燙傷在家居意外中亦十分常見,主要是熱水或熱湯導致。不少個案是兒童攀爬餐桌,將桌上高溫的食物或湯弄翻,倒在兒童身上。燙傷可分為三級,一級屬於輕度,受傷部位主要是紅腫及痛楚;二級則會出現水泡的情況;至於三級則十分嚴重,可能需要植皮。
如幼童不幸被熱水或湯燙傷,首先家長應保持鎮定,立刻以凍水沖洗受傷的部位五至十分鐘,並以乾淨及沾濕的紗布或毛巾蓋傷口,減低細菌感染的機會,如情況嚴重者,及受傷範圍較大,進行急救措施後便應立即求醫。
家長切記不應在傷口處塗上牙膏及鼓油,會容易有細菌感染,亦不應塗抹任何藥物,如碘酒、藍藥水等,這些藥物會妨礙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