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幼童發音不正 或因中耳炎損聽力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中)表示,中耳炎病徵僅發燒和耳痛,家長難以辨別,若未有及時醫治,有機會令其聽力受損。
【本報訊】(記者 嚴敏慧)「西瓜」變「梯瓜」、「飲水」變「飲咀」,幼童發音不正,可能與聽力受損有關。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兒童3歲前患中耳炎的機會達80%至90%,但病徵僅發燒和耳痛,家長難以辨別,部分醫生未有檢查耳朵,會以為只是傷風或鼻敏感,未有對症下藥,有機會令病者聽力受損。言語治療師則稱,極輕微或輕度的聽覺受損,會聽不到細微語音,例如「想」會聽成「長」,學說話亦因此咬字不正,建議家長若發現子女有聽講問題,應及早向專業人士求助跟進治療。

38%人稱子女說話不清楚

香港健康網絡上月問卷訪問500名育有2至5歲小朋友的家長。結果發現,38%家長稱其子女的聽力理解清晰,但說話不夠清楚。言語治療師陳嘉霖表示,說話不清有機會為聽覺受損的警號,因為最難察覺的輕度聽覺受損,患者能接收大部分聲音,但部分語音卻聽不到,造成咬字不清,說話模糊的情況。

陳嘉霖舉例,如果小朋友聽不到英文中的「s」音,英文詞語的雙數永遠會聽成單數,長遠會影響讀書成績;而中文字中相似的「s」發音亦會聽不到,例如「我想去廁所」就會聽成「我長去試所」,即使媽媽怎樣教導,叫他仔細聽或跟「咀形」念,仍然會出錯。

3歲前患中耳炎機會達9成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表示,兒童聽力受損原因很多,除先天及遺傳外,亦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中耳炎所致。他表示,未足1歲的兒童患上中耳炎的機會為60%至80%,2至3歲為80%至90%,繼發性發作的機會率更達46%。但調查卻發現,僅7%受訪家長知道子女曾經患上急性中耳炎,88.2%家長卻指其子女從未患中耳炎,估計是家長以為是傷風,而醫生又未有告知同時併發中耳炎有關。

趙長成續稱,母嬰健康院會為初生嬰兒做聽力測試,但只能檢驗其神經線是否正常,加上中耳炎是後天性的疾病,不能以一次測試代表永久聽講都正常。他建議家長,要讓子女做定期及與其年齡相應的聽講能力檢查,若發現有任何遲緩或障礙,應及早向醫生及言語治療師求助,及早作出跟進治療。

資料來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7/14/HK100714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