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撒該的故事





經文﹕路加福音19:1~10


撒該的故事

1.耶利哥城簡介

這是在耶利哥城所發生的事情。耶利哥城在哪裡呢?耶利哥城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族進迦南地前第一個攻下的城市,也是自約旦河東邊要進入耶路撒冷所必經的關口之城。我們知道,自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城之間,常常有人經過,路加福音第十章裡耶穌的,即是取材自此背景。

耶利哥城是耶路撒冷城對外、向東出入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很多人在那裡做生意,成為交易貿易的中心,因此羅馬政府便在耶利哥城設了一個關卡,出入這關卡是要抽稅的。我們可以說耶利哥城,不但是有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在經濟上、稅務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2.撒該爬到樹上看耶穌

當耶穌來到耶利哥城的時候,眾人擁促著祂,在耶利哥城的許多人中,聖經的作者描寫這位稅吏長撒該,是一位長得很矮的人,因為長得矮,在眾人中不易看到耶穌,你能因此知道,有許多人一起等待耶穌來、要與耶穌說話、或是要聽耶穌說話。晚到的撒該,無法站在人群之前,要怎麼辦呢?他看到路邊有棵桑樹,他便爬到樹上看耶穌。

我們一起想像一下,這鏡頭是很有趣的畫面。撒該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雖然從事猶太人厭惡的稅吏工作,但是他是一個有地位的人,尤其他還受羅馬政府的委任,做耶利哥城的稅吏長,這更是不得了的事。 稅務人員雖然很惹猶太人討厭,但是他們是與羅馬政府官員往來最頻繁的人,容易取得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如同是成為了貴族的一員。如此看來,撒該身為稅務長,是一位很有地位的人,因為有羅馬政府為他撐腰。

而撒該的問題在哪裡呢?他是一位很有地位的人,聖經上還說他是一個有錢人,一個有錢又很有地位的人要看耶穌,不是站在椅子上看,竟然是爬到樹上,這就很有趣了。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若是有一個政府官員、或是今天的稅局局長,為了要看一個路過的名人而爬到樹上觀看,我想隔天所有的報紙與新聞都會討論這事。但你看撒該,他爬到樹上只為了要看耶穌。

3.耶穌要去撒該家住

這是一個很醒目的鏡頭,耶穌一定遠遠地就見到樹上有一個人,是一個不同身份的人。當撒該在樹上時,樹下的人可能也議論紛紛,嘲笑撒該說:「那個矮冬瓜爬上了桑樹!」這是很有可能的,耶穌必是聽到人們在說,「你看遠方的那顆桑樹上,有一個人躲在那裡,那人是耶利哥城的稅吏長!」耶穌知道了這事便走過去,走到那顆樹下,祂開口叫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下子問題來了,每個人都知道了耶穌要去住在撒該家,眾人都無法接受。他們心裡想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耶穌竟然與罪人作朋友,還要住在一起!

4.群眾感到訝異

抽稅的人在猶太社會中是被討厭的,是三種有罪的人之一,而抽稅的人被視為罪人之首。所以在耶穌說要去撒該的家時,大家都覺得很厭惡,也意想不到的驚訝,一向那麼受民眾歡迎的耶穌,竟然會選一個,那麼受民眾厭惡的對象-撒該的家。耶穌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眾人都無法接受,因為撒該的工作是如此的清楚,他是將自己同胞的稅金抽去給羅馬政府的人,他不只是抽稅,他的富有還可能與做這工作有關,因為他多收了許多稅,多收的部分都是他的,一定讓人很厭惡。

5.撒該願賠四倍給人

撒該聽了這消息趕緊自樹上下來,他非常的高興,眾人所愛的耶穌,竟然要去住他的家!他是被每個人所討厭的人,耶穌不但要接納他,還願意去住他的家,所以撒該大受感動,這感動使得撒該對耶穌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不但要以四倍的錢還給人,還要把一半的錢給窮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耶穌聽了,對撒該說,對眾人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6.啟示與回應

耶穌並不是因為撒該說要把一半的錢賑濟窮人、若有訛詐了別人要賠人四倍等話受感動後,才說今晚我要住你家,並不是這樣。耶穌是先對撒該說,撒該你下來,我要去住你家,撒該受感動,才會說這話。所以我們的教會應該要反思。過去教會常有一個觀念,到教會的人要先悔改,悔改後才能來。這樣做對嗎?我們有什麼資格叫人悔改呢?需要悔改的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若不先悔改,有資格先叫別人悔改嗎?我們現在的教會都會認為,到教會的人要先悔改,進來的人要先悔改,但並不應是這樣的。你看撒該的故事裡耶穌是怎麼做的,耶穌先接納了撒該,讓撒該與祂在一起,祂先對撒該說,我要去你的家。不是我們叫他來,而是耶穌要去你的家,撒該因此受了感動,當眾人在猜疑時,耶穌成為撒該的朋友。

這不就是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話?保羅說,上帝有無比的愛,當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上帝差祂的愛子,耶穌基督先愛我們,所以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在我們還是罪人時,還沒有悔改時,我們還在罪中,上帝已先愛我們了。所以我們教會應要先接納人,使人覺得教會與他很親密,教會關心他,雖然這個社會都在排斥這個人,但是教會接納了他,這種人才會感受到愛的動力,他才會認罪悔改,這或許是今日教會,所要學習的功課。